一、既来之,则安之——环境适应篇

发布者:智能与电气学院发布时间:2022-03-01浏览次数:10


1、如果你对父母依赖性太强,离开父母总觉得不习惯,怎么办?

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刚离开父母或者暂时还未学会独立时,仍然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长时间学不会独立,甚至到成年都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性,则会对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办法一:主动断乳法一一造成依赖心理过强的主要原因,是过分留恋未成年时期在父母呵护下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因此,摆脱依赖心理的根本途径是要认识到,脱离父母,自己独立是人生的必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而增强早日独立、做一个自主自强的成年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办法二:换位思考法一一遇到苦难或烦恼时,不要急着询问父母,而是先想想“假如换成父母亲,他们会怎么办”,尽力自己想出办法来。

办法三:朋辈替代法一一寻找一些比较独立成熟的朋友,以他们为榜样生活和思考,即让榜样代替父母的作用。


2、当你特别想家时,怎么办?

家是感情的重要寄托,当远离亲人时,每个人都会产生想家的情绪。特别是大学新生,往往是平生第一次离家,还不大适应,而且是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举目无亲,想家的情绪更加强烈。想家是正常的,但如果因想家的情绪太强烈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不妥了,要自觉加以调节。

办法一:时间控制法一一规定好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专门进行和想家有关的事,如打电话、微信聊天、定时和家里视频等等。其余时间从事其他事情-有想家的念头就强迫自己将它驱散。
办法二:移情法一一早日建立同新集体、新朋友的情感联系,使注意力和情感转移,是缓解想家情绪的根本途径。


3、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没有规律,怎么办?

大学的学习,相对上是比较自由,上课时间较具有弹性,课程繁杂而广阔,大学生因而要兼顾的层面和范围相应上比中学生多,所以要达到学习、社交、生活均衡,又不致出现“学业预警”的危机,必须要建立高度的自我纪律能力,妥善安排有限的时间。生活缺乏规律性和计划性,不仅会影响你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也会因生活内容杂乱无章没有条理而使你感觉到焦虑烦躁或抑郁无聊,甚至影响你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自控能力,学会有规律地生活,是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

办法:时间管理法

(1)学期行事日历

在学期开始,参考校历和本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察看所选各科目的课程大纲,用符号标记每科要交的功课,计划,考试时间等。这样可以预知自己什么日子比较忙碌,也可以预先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在自己不是那么忙碌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去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

(2)一周时间表

将自己所有上课时间、**、休息、看书、经常性出席的聚会或会议填写在一周时间表上。

(3)每日清单

写下当天的编排活动以及各项要做的事情,然后排列先后次序,重要的排前先做。这样可帮助你有效率地处理各项繁琐的事务。

4
、如果你面对选择总是拿不定主意,怎么办?

人生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断做出决定,做决定的勇气和能力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当然,谁都有因难以取舍而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但是,如果你是经常性的彷徨犹豫,而且是对日常事物都不能做出决策,就一定要注意了。可能是你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对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人生目标缺乏明确的认识;也可能是你的独立性不够,缺乏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信心,在没有从他人那里得到大量而肯定的建议和保证以前,不敢做决定。

办法一:列表比较法一一将不同选择的优点和缺点分别列在一张纸上,进行全面的比较,有助于你的进一步选择。

办法二:结果分析法一-不需要把问题考虑得过于周到,先想清楚你最在乎的结果和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后只要看哪钟选择更符合这两个要求就选择哪个。


5、如果你对社会或他人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是接受不了,怎么办?

不管是社会还是人性都是复杂的,多元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尤其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对社会和人性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而对其不尽如人意的一面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思想准备,因此,一旦在现实中看到社会或人性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觉得世界一片黑暗,完全否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产生颓废、厌世的情绪。

办法:认知调节法一一客观地认识并接纳外在世界,是适应社会和健康人格的基础。要说服自己改变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充分认识人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既不放弃对***的信仰和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气,又要提高面对人性其他方面的能力。

6
、如果你缺乏主见,太容易盲从别人,怎么办?

一般人都有从众心理,喜欢随大流或听从别人,一定程度上说这是正常的,但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人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拿主意、自己采取行动的。所以,必要的主见是应该有的。太缺乏主见,太容易盲从别人,是依赖性太强、缺少独立判断力的表现,对于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是不利的。

办法一:认知发展法一一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对社会、人生和自我形成自己的看法,拥有成熟的自我意识,是提高独立性的根本途径。

办法二:分享谈话法一一当别人向你阐述他的观点和意见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像辩论赛一样和他讨论。这样做既有利于进步完善意见,也有助于逐渐提高你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信心。


7、如果你面对挑战总是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怎么办?
人生充满挑战,一个人要适应社会、发展自己,必然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挑战。因此,学会面对挑战的勇气是人格发展的重要任务。当然,勇气不是天生的,一开始面对挑战时产生回避、退缩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这种态度成了一种长期习惯,就不正常了,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回避型人格障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挫折的影响等等。

办法一:认知调节法一一认识到人生的挑战是无法回避的,从而提高面对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办法二:系统脱敏发法一一先学习应付一些小的挑战,如认识新朋友、学习新技能、培养新爱好等,然后再学习应付较大的挑战如竞选班干部、参加大型比赛、到社会中寻找**、应对危机等等,由易到难逐步训练自己的勇气。

8
、如果你对周围的人绝大部分都不信任,怎么办?

对周围的人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性,是人类自然遗传的一种本能,也是适应社会的一项必备的心理能力。但是这种心理能力一旦使用过了头,对周围所有的人,甚至是十分亲密的人如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都不愿意信任,敏感多疑,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动不动就猜疑别人,这就成了一种人格障碍。不仅破坏了你的心情,使你成天感到压力、敌意和沮丧,也会彻底破坏你的人际关系办法一:善意推测法一-对别人的言语和举动进行判断时,要求自己尽量去想“他有什么善意”,而不要去想“他有什么恶意”,甚至要求自己把所有可能的“善意”都列出来,慢慢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在改变。办法二:积极暗示法一一暗示自己“不管你们如何对我,反正我会永远爱你们,”用这种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你心中多余的警惕性就会慢慢减除,并会重新赢得尊重和友谊。

9、当你觉得生活空虚,做什么事都没意义时,怎么办?

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关键是看你的注意力和感情能否长期、牢固地和这件事情联系在一起。你喜欢什么事、在意什么事,什么事就有意义,大学生正值心理发展期,部分学生还没有培养其这种心理联系,从而感到空虚,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

办法一:实践练习法一一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意义不是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发现的。因此,不要因为空虚而无所事事,而是要强迫自己积极尝试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如参加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你会发现,干着干着就会喜欢上了某些事情。

办法二:时间管理法一一把你每一天(特别是周末)的生活安排得充实点,让自己没有时间去空虚。